京沪机场免税业务收费模式再调整

2023-12-28 15:34 民航资源网 丁一璠

12月26日,中国中免发布公告称,与上海机场(浦东、虹桥)、首都机场分别签订补充协议,约定了最新的机场免税店租金计算方式。根据最新协议,三大机场的保底租金和扣点率都大幅下降。

据悉,此次协议对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免税项目均进行了调整,相关协议自23年12月1日起实施生效,主要调整内容包括:根据中国中免与上海机场的约定,月实际收费采取月保底提成和月实际销售提成两者取高模式。当月实际客流量>23年第三季度月均客流的80%,则浦东机场月保底提成为0.5245亿元,虹桥机场0.0647亿元,如果月实际客流量≤23第三季度月均客流量的80%,则保底提成=面积单价*实际经营面积*(月实际客流/23Q3月均客流的80%)*调节系数。(客流量指包括国际和港澳台地区)。目前,日上上海在浦东机场经营面积为16915.37平方米的免税店,在虹桥机场经营面积为2087.55平方米的免税店。

最新协议下,对上海机场而言,若浦东机场年均国际+地区客流量达1763.7万人以上,则浦东机场保底提成金额约6.29亿元,低于临界条件数进行系数修正,虹桥机场年均国际+地区客流量若达243.65万人以上,则虹桥保底提成金额约0.78亿元,低于临界条件数进行系数修正。其中月实际销售提成为香化、烟、酒、百货、食品5个品类所对应的各月品类销售提成的总和,五个品类提成比例在18%-36%之间,均低于之前高达42.5%的综合销售提成比例。 

免税收入一直是国内北上广一线机场的重要收入来源,借助这一独特资源和源源不断的租金+提成现金流。在2017年-2019年期间,机场采取月实际销售提成和月保底销售提成两者取高的模式,高达42.5%的综合销售提成比例,使得日上免税行(上海)向上海机场支付的免税店租金逐年增长,19年达到最高峰,分别为25.55亿元、36.81亿元和52.1亿元。

疫情后受国际客流锐减影响,免税店租金收入大幅下滑。2021年1月30日,日上上海与上海机场签订补充协议,机场的免税合作收费模式也从之前的“下有保底、上不封顶”转成了“下无保底,上有封顶”,封顶金额为最初的保底提成金额。新协议保底金额未调整,但由免税收入下限变为上限,且约定对应国际流量。疫情影响消除后,向上弹性消失。此外分成与实际销售额脱钩,改以2019年人均免税收入为基准,主要与实际国际客流挂钩。该协议大幅削弱了机场的变现能力。从2020年到2022年上海机场免税店租金收入逐年锐减,分别仅有11.6亿元、4.9亿元以及3.6亿元。

不过,另外上海机场为巩固现有口岸免税业务,增强抗风险能力,进一步加深与中免的合作关系,在今年1月13日宣布,通过合资公司收购Uni-Champion32%股份以及日上互联12.48%股权。交易总金额为16.98亿元,其中公司出资13.58亿元,占比80%。通过股权合作后,机场将带来投资收益增量。

针对日上在上海两场(浦东、虹桥)先行合同和补充协议部分条款的调整,上海机场方面表示,本次合同调整,统筹考虑了线上、市内店、离岛免税、跨境电商等多渠道经营特点,通过降低提成比例、建立实收费用计取激励机制,追求绝对收益的最大化而非提成比例的最高化,机场方与免税方达成了“降提成比例、促销售规模、提绝对收益”的发展共识。

根据光大研报分析指出,海外航空出行逐步恢复是协议再调整的主因。在21年海外客流受疫情影响持续低迷的背景下,上海机场与日上上海签订了《补充协议》;该协议中公司免税店租金收入不再参考免税业务的实际销售金额,仅考虑实际国际客流量、实际开业店铺面积的变化,且免税租金收入在协议期内有封顶。新补充协议虽然保底金额较补充协议(21年)大幅下降,但给予了上海机场24-25年免税业务的盈利弹性。

无独有偶,中免与首都机场对收费模式也进行再次调整,其约定则是,自2024年1月1日起,按照新协议,首都机场如果国际+地区客流高于960万人次,则保底金额为5.58亿元,若低于临界数进行系数修正。销售额提成品类及区间与上海机场一致,五种品类按销售额提成则比例在18-36%不等,2019年首都机场T2、T3免税店的销售提成比例扣点率分别高达47.5%和43.5%,由此看出新协议起效后扣点率也下降了不少。

民航资源网专家熊维分析,这次两大机场与中免集团补充协议的签署,从临时性的保底模式回归保底+收入利润分成的混合模式,可以看做是协议双方积极求变,经营模式向疫情前常态回归的重要一步。但与三年前不同的时,协议双方所处的客观环境早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。从中免角度来看,随着免税牌照的放开,诸多竞争者开始布局这一市场,国内的免税渠道早已形成了机场、海南岛离岛以及市内免税三足鼎立的格局。消费者的选择多了,免税商品的价格降了,中免自然也面临到严峻的竞争压力。如果租金模式还是维持原有的收入分成比例,单凭机场免税店占据“地利”的优势,也很难打动早已挑剔的顾客。从两大机场的角度来看,新协议也说明了原有枢纽机场依靠免税租金收入“躺赢”的黄金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曾几何时,单凭免税租金一项,就已经占据了北京,上海两大机场集团六成以上的利润,股价与业绩也是连年一路高歌。而经过了三年国际客流骤降的影响,两大机场在免税租金的议价权早已大打折扣,也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。如今,国际航线仍处于恢复期且复苏进度与客流需求远低于市场预期。未来在免税业务的经营风险和收入预期,也是这次租金需要重新确定的重要因素。

他表示,在这种情形下,双方如果想要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,重新提升整体免税收入,就不得不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相互妥协。一方面,机场降低收入分成的比例,给中免更多的定价灵活度来提升免税消费收入。另一方面,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的中免,也能够有更多的精力,放在丰富经营业态,吸引更多特色化的大众品牌进驻,从而提升消费环境和友好度。新补充协议的签署,无疑是双方在新模式下的有益尝试。长远来看,这次的机场免税协议,也反映出枢纽机场被动过度依赖单一非航收入的风险,急需分散经营风险的重要性。机场是乘客旅行体验的重要环节,一头服务乘客,另一头又为各家进驻的航司提供保障。只有回归初心,真正将机场经营为城市以及国家对外服务的窗口,才能更好对标国际一流机场,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