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市场·新形势下中韩航线的观察与建议

2023-04-12 11:33 民航资源网 罗程洮

引言

疫情前,CADAS写过许多中韩航线的有关分析,时过境迁,中韩航线面临的环境大有不同,本文再次对韩国民航市场现状、中韩航线恢复与市场竞争格局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,并提出以下观点与建议:

1. 2022年9月,韩国国际航班和出入境旅游限制基本取消,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,韩国国际市场进入快速恢复阶段。或由于航权时刻、保障能力限制,2023年1至3月,韩国国际市场恢复势头放缓,3月,韩国国内旅客量为2019年同期的102.0%,国际旅客量为2019年同期的62.5%。

2. 韩国国际航线恢复侧重于仁川机场,亚洲仍是韩国绝对核心国际市场,但恢复率低于北美,由于俄乌冲突以及俄罗斯空域限制,韩国往返欧洲市场恢复率居末

3.疫情后,中国前往韩国旅客首次显著高于韩国前往中国旅客,或许表明中国出境游正在恢复,但供需关系未见改善2023年3月,中韩航线平均客座率为64.6%,北京、上海=仁川(1区航线)恢复率和客座率均不理想,可能与票价存在较大直接联系,短期内中韩航线仍面临需求侧挑战。

4.日韩在贸易领域争端熄火,日本已重返韩国国际航空客运市场首位,中国目前为韩国国际市场第8位。中韩航线从2023年3月3日起按照每国每周608班次的往常航班额度执飞,但除后疫情时代的持续影响外,中韩市场还面临着美国“亚太战略”造成的不确定性。国内航司需要重新审视中韩市场战略,在未来的一段时间,中韩航线究竟是以利润为先或份额为先,这个问题值得考虑。

5.2019年及往前,中韩国航线上,韩国航司份额高度集中于大韩、韩亚航空,与美国合作伙伴合作密切,韩国航点主要集中于首尔仁川机场,枢纽效应明显,两个要素结合之下,中韩航线上有超过5%的中国旅客通过首尔机场中转,导致国内航司始终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压力

6. 截至2023年3月,大韩、韩亚合并审查已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批准,仅等待美、日、欧批复,合并后,中韩航线上,国内航司将面临韩国单独一家大型航司(集团)竞争,其业务模式覆盖全服务和低成本发展模式,其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性可能进一步提升。根据中国市场监管总局修改要求,为避免垄断,合并后韩国需归还部分航线航权时刻,但国内航司仍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。

7.基于上述现状与近期趋势,建议我国枢纽型航空公司将中韩航线与“建设世界级国际航空枢纽、世界一流航空运输企业”相结合,集中运力投放、强化航班密度、提高航线份额,参照“中国=首尔=美国”中转模式,打造“韩国=北/上=欧洲”中转通道,吸引更多韩国旅客通过中国中转。这一方面需要国内航空公司进一步完善面向韩国旅客的服务能力,形成多元化的旅客覆盖;另一方面也需要需要有关方面制度和政策支持,例如在国际航权时刻的分配上,可参照这一原则进行安排。

8.建议国内其他航司面向中韩点对点客源开展差异化竞争,例如在不同的航点/航线上,航司可基于多渠道数据分析(航司自有数据、OTA数据、社交媒体数据等),通过怎样的服务、产品和定价,让更多中国客源出去,或让更多韩国客源进来,充分研究实现上述目标,还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等。

需要说明,由于篇幅和时间限制,本文提出的建议停留在较为宽泛的层面,没有深入到具体航线进行分析,因而尚未提出具有可操作性、可落地的具体建议,仅作抛砖引玉,欢迎交流讨论。若文章有不当或不严谨之处,恳请批评指正。

除特殊标注,本文涉及数据均基于飞友科技


01

22下半年韩国国际市场开始恢复,23年3月,国际旅客恢复至19年62.5%

韩国由于国土面积较小,国内民航市场空间有限,是一个以国际市场为主导的民航市场,在2019年之前的几年里,国内市场增长停滞,国际市场成为韩国民航的重要增长动力,正因如此,韩国航空运输业在疫情期间受到巨大冲击。疫情后,韩国航司缩减国际航线航班,同时增加国内航班,在2020年3月到2022年10月的2年零7个月里,韩国国内客运量始终高于国际。

2022年4月,韩国政府全面解除保持社交距离措施,国际航线客运量呈现恢复势头;2022年6月,韩国政府实施入境面隔离政策;2022年9月,韩国取消入境提前核酸检测要求,至此国际航班和出入境旅游限制基本取消,国际市场进入到快速恢复阶段。

2022年10月,韩国国内客运量335.9万人,国际客运量为250.8万人,较2019年同期恢复率分别为111%和34.2%,此后,国际旅客量持续上升,2022年11月,国际客运量再次超过国内。到2023年3月,韩国国内旅客量为2019年同期的102.0%(较2022年下滑),国际旅客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2.5%。

一文提到,2023年3月,中国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192.2万人次,约为2019年同期的16.8%,地区航线旅客吞吐量91.1万人次,约为2019年同期的35.3%。也就是说,在2022年10月,韩国国际恢复率已高于我国国际市场在2023年3月恢复水平。与中国国际市场恢复相比,韩国国际市场恢复更早、更快,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是恢复最快的阶段,笔者推测,这一方面得益于出入境限制政策实质性取消,另一方面更与换季后部分国际时刻恢复有关(与我国国际市场恢复当下面临的问题较为类似)。2023年1至3月,韩国国际市场恢复率增速显著放缓,但3月26日进入新航季后,国际航班量再次小幅上行。

02

国际航线向仁川集中,受俄乌冲突影响,韩国=欧洲地区航线恢复程度居末,日本再成韩国最大国际航空客运市场

韩国的枢纽是首尔仁川机场,在疫后恢复阶段,韩国国际航线恢复侧重于仁川机场。2023年3月,仁川机场的国际旅客量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67%,处于相对领先水平,占国际旅客总量份额达到82.2%,清州、务安、济州国际旅客量恢复率不到30%。

亚洲仍是韩国国际市场核心,但恢复率低于北美。2023年3月,韩国=北美国际旅客量已接近疫情前水平,亚洲国际旅客量为2019年同期的59%;由于俄乌冲突以及俄罗斯空域限制影响,韩国往返欧洲地区国际旅客量恢复率垫底,仅有2019年同期的55%。

2019年往前,日本是韩国的最大国际航空运输市场,中国内地居第二,中日两国合计占韩国国际市场的43.4%。不过,2019年日韩贸易争端后,日韩航线市场迅速萎缩,中国内地超过日本,成为韩国最大航空客运市场。简单说,尽管这两大市场近年来呈现较大波动,但中、日对韩国民航意义重大。

2023年3月,由于国际市场恢复节奏的分化,韩国前十大目的国家(地区)分别是日本、越南、美国、泰国、菲律宾、台湾地区、新加坡、中国内地、香港地区,其中,中国内地、香港地区旅客量恢复率较分别为12.7%和36.6%,市场规模排名分别由2019年同期第2、第8降至第8、第9。

03

疫情后中国前往韩国旅客首次显著高于韩国前往中国旅客,或许表明中国出境游正在恢复,但市场供需关系未见改善

尽管中韩市场恢复率仍然较低,但在2023年3月,我们观察到中韩航线上,中国前往韩国旅客在疫情后首次显著超过韩国前往中国旅客,这或许表明中国出境游正在逐步恢复。2023年3月,韩国进港的中国旅客9.95万人,韩国出港的中国旅客7.70万人,韩国进港高于韩国出港1.25万人。

另一组数据的对比也能印证上述观点:2019年,韩国接待中国内地游客602.3万人,中韩航线旅客运输量1825.4万人,两者之比为33.0%;2023年1月,韩国接待中国旅客2.5万人,中韩航线旅客运输量10.4万人,两者之比为24.1%;2023年2月,韩国接待中国旅客4.6万人,中韩航线旅客运输量10.5万人次,两者之比为43.6%,显著高于2023年2月以及2019年均值(3月份韩国旅游数据尚未公布)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这一比值并非中国籍旅客在中韩航线上的贡献度或占比,但其变化可以体现中国出境游旅客的波动。

不过,从市场实际表现看,中韩航线整体客座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,平均客座率为64.6%,市场供需关系未见显著改善。2023年3月,中国国航、真航空、天津航空客座率相对较低,均低于60%。大韩航空、韩亚航空旅客运输量恢复程度相对较高,驱使韩籍航司份额达到54.1%,较2019年上升约4个百分点。

航空公司

旅客运输量

较2019

起降架次

单机载客数

客座率

大韩航空

41307

14%

265

155.9

60.5%

韩亚航空

36640

12%

212

172.8

67.9%

南方航空

19386

12%

142

136.5

64.3%

东方航空

16970

9%

116

146.3

65.4%

济州航空

9133

15%

70

130.5

68.4%

中国国航

7703

8%

96

80.2

43.6%

山东航空

7000

10%

58

120.7

68.6%

春秋航空

6597

9%

56

117.8

59.1%

厦门航空

5160

69%

34

151.8

79.3%

釜山航空

4947

16%

28

176.7

98.6%

首尔航空

3837


22

174.4

91.5%

深圳航空

3819

31%

26

146.9

72.5%

吉祥航空

3263

24%

28

116.5

60.6%

上海航空

2859

10%

12

238.3

83.6%

德威航空

2733

26%

20

136.7

71.0%

青岛航空

1854

24%

16

115.9

65.4%

海南航空

1495


8

186.9

64.0%

真航空

1365

10%

14

97.5

54.4%

天津航空

469

4%

6

78.2

42.0%

国内机场方面,中韩航线恢复率和客座率也呈现巨大差异,疫情前的中韩航线核心——北京、上海=仁川(1区航线)市场表现均不理想,笔者推测,这一差异可能与票价存在较大直接联系。若如此,中韩航线的恢复短期内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来自需求侧挑战。

国内机场

旅客运输量

较2019

起降架次

单机载客数

客座率

上海浦东

27087

10%

183

148.0

53.7%

青岛流亭

23384

13%

142

164.7

78.0%

沈阳桃仙

16259

32%

84

193.6

78.9%

延吉朝阳川

11940

24%

116

102.9

54.6%

北京首都

11549

7%

102

113.2

50.9%

大连国际

11485

24%

67

171.4

63.9%

南京禄口

10846

48%

68

159.5

71.2%

广州白云

9290

15%

64

145.2

62.3%

长春龙嘉

6943

34%

30

231.4

84.8%

深圳宝安

6442

17%

50

128.8

61.6%

天津滨海

5542

10%

34

163.0

64.0%

哈尔滨太平

5435

33%

30

181.2

82.9%

烟台蓬莱

5220

11%

50

104.4

60.4%

厦门高崎

5160

30%

34

151.8

79.3%

杭州萧山

4511

12%

55

82.0

30.5%

威海大水泊

3905

8%

32

122.0

65.9%

上海虹桥

2970

5%

32

92.8

39.1%

济南遥墙

2282

9%

20

114.1

64.4%

西安咸阳

1721

7%

24

71.7

36.7%

重庆江北

1625

13%

18

90.3

53.3%

武汉天河

1123

9%

10

112.3

52.4%

成都双流

1049

6%

8

131.1

63.0%

北京大兴

549


12

45.8

25.6%

佳木斯

220

8%

2

110.0

58.2%

04

国际关系和产业链变化影响中韩航线,中国航司需要梳理中韩航线战略,建议逐步完善面向韩国旅客的服务能力,聚焦核心市场建立护城河

前文提到,韩国由于本土市场空间有限,韩国不论全服务航司或低成本航司,都高度重视国际市场发展,国际航线战略地位显著较高。同时,国际市场的发展受到全球环境、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因此市场稳定性相对不如国内航线。中国、日本作为韩国前两大国际航空客运市场,在2017年、2019年先后受中韩萨德事件、日韩贸易争端(起源于“强征劳动”历史问题)影响,中韩、日韩航线都产生了较大起伏。

2023年3月16日,韩国总统时隔近4年再次访问日本,双方决定让因强征劳工问题等历史问题受损的两国关系“恢复正常”,会谈中就重启双边首脑会晤以及安全、经济对话等达成一致,意味着日韩在贸易领域争端熄火。

因此,尽管2023年当下面临的全球经济环境、卫生(疫情)环境不如2019年之前,但中韩、日韩关系较此前冰点有显著缓和,也为韩国国际航线恢复打开了空间。

中韩航线上,两国航空公司从2023年3月3日起按照每国每周608班次的往常航班额度执飞,但除当下面临的后疫情时代影响外,中韩市场还面临着美国“亚太战略”造成的不确定性。对此,建议中国航空公司重新审视中韩市场战略,在未来的一段时间,中韩航线上是以利润为先或份额为先,这个问题尤其值得考虑。

韩国航空公司对国际市场竞争尤为看重,2019年,日韩航线上,韩国航空公司占据市场份额达到惊人的90%,日本航空公司份额仅在10%左右。这一诡异现象固然基于日韩特殊的两国关系,在中韩航线上不可能出现,但这进一步表明了韩国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强烈的竞争意愿。

中韩航线上,航司方面,由于在2019年及之前,韩国航空公司市场份额高度集中于大韩、韩亚两家航空公司,与美国合作伙伴合作密切;机场方面,中韩航线在韩国一侧主要集中于首尔仁川机场,枢纽效应明显。两者结合,导致中国航空公司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压力。下为2019年中韩航线上两国航司、航点旅客量分布。

在《CADAS:中韩市场5年回顾》一文中,笔者曾指出,2018年,中国内地旅客经韩国中转旅客占中韩旅客总量的6.45%;2019年,经韩国中转旅客比例约为5.81%。基于韩国籍航空公司的中转优势,中韩航线为其输送了大量客源,也是韩国航司在中韩航线竞争处于相对优势的原因之一。而在当下的2023年,中国航司还有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是, 2021 年 1 月 14 日以来,大韩航空已向14 个竞争管理机构报告了与韩亚航空的合并审查,截至2023年3月,已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批准,仅等待美、日、欧批复。根据大韩航空的声明,出于对中韩航线市场竞争(垄断)的担忧,中国商务部要求合并后的大韩航空-韩亚实体减少其市场份额。这样的担忧是有必要的,如上文所说,2019年,中韩航线上大韩、韩亚2家公司份额合计达到42.5%(不包含旗下首尔航空等众多低成本航司)。根据合并计划,两家航司的整合包含真航空、釜山航空、首尔航空等旗下低成本航空公司在内。也就是说,未来中韩航线上,众多中国航空公司面临的是韩国单独一家大型航司(集团)的竞争,竞争对手的业务模式覆盖传统的全服务和低成本发展模式,且经过整合重新分工定位后,各个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性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提升。

基于上述背景,笔者尝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:

1. 国内枢纽型航空公司将中韩航线与“建设世界级国际航空枢纽、世界一流航空运输企业”相结合,集中运力投放、强化航班密度、提高航线份额,参照“中国=首尔=美国”中转模式,打造“韩国=北/上=欧洲”中转通道,吸引更多韩国旅客通过中国中转,这就需要国内航空公司进一步完善面向韩国旅客的服务能力,形成多元化的旅客覆盖。同时,有关方面制度和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,例如在国际航权时刻的分配上,可参照这一原则进行安排;旅游局或其他有关单位,可推出适当旅游/休闲优惠服务或产品;机场保障方面,在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优化,提高旅客通关、行李保障等方面能力,航司、机场、旅游合力,做大国际中转市场。

2.国内其他航空公司主要面向点对点客源开展差异化竞争,例如在不同的航点/航线上,航空公司可基于多渠道数据分析(航司自有数据、OTA数据、社交媒体数据),通过怎样的服务、产品和定价,是让更多中国客源出去,还是让更多韩国客源进来,实现上述目标,还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。除了张家界、延吉这样的城市之外,还有哪些城市正在或者可能受到韩国旅客的关注,通过上述努力,建立差异化的市场和服务。当然实现上述目标和理想,除了航司自身工作之外,同样需要多方资源支持。

需要说明,由于篇幅和时间限制,本文提出的建议停留在较为宽泛的层面,没有深入到具体航线进行分析,因而尚未提出具有可操作性、可落地的具体建议,仅作抛砖引玉,欢迎交流讨论。若文章有不当或不严谨之处,恳请批评指正。

作者介绍